林国桢:要让更多人了解设施管理

如果与国外相比,中国的设施管理属于后起之秀,也正在以迎头赶上的姿态步入国际大军。由国际设施管理协会(IFMA)和国际设施管理协会中国(IFMA China)主办的“IFMA全球工作环境设施管理2018中国峰会暨展览会”上,有50年设施管理行业经验的华裔资深设施经理林国桢(Alex Lam)成为最特别的与会嘉宾之一。在他看来,当前设施管理人才面临的主要困境依然是正确观念的普及问题。

林国桢今年74岁,这位IFMA专家、加拿大AVIEMORE STIRLING机构管理总监曾经在加拿大贝尔设施担任总经理长达23年,在设施管理人员的培训行业有过20年的经验,近年来致力于通过公益方式服务世界许多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长年累月之中,林国桢发觉,如果以全球视角来看,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设施管理的概念尚未形成,行业一片空白。教育人们何为设施管理,训练设施管理人才,是全球行业首要的工作任务。

对中国的设施管理发展而言,他认为,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及历史文化差异巨大,使得中国的设施管理行业在发展时要顾念自身的特点,不能全盘照搬国外的经验,最终还是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现代物业》:从全球范围来看,您认为当前设施管理人才或称人力资源面临的主要困境有哪些?您的机构所服务的一些欠发达地区,设施管理的人才困境在哪里?

林国桢:实际上,在这些欠发达地区,设施管理行业完全空白。我首要的工作即教育他们怎样做设施管理,同时也为自己训练一批人,以从事本地项目的工作。不单在中国很多人并不明白究竟何为设施管理,在世界许多其他地方皆是如此。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更多人了解什么是设施管理。我从事建筑行业多年,从设计、建造、维修、管理,到最终出售,平均每两年跳一个环节。可以说一座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我都已经亲自经历过。我还曾经担任加拿大一家电信公司(Bell Canada)的企划总监,在这样的大机构中任要职,我会站在一个“企业家”(business owner)的角度看问题,其他人都是为我服务,而我要思考的是“什么是公司所需”、“我们需要什么来维持建筑”这样的问题。

中国在发展上有一个问题,正如老电影《黄金三镖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一样,有好的(good)、非常好的(very good),同时也有不好的(bad)、坏的(very bad),当然还有丑陋的(ugly)。中国发展得十分迅速,但领导者并不参与到过程当中。虽然面对许多好的东西,但是人们并不了解什么是最好的,常常以为看到了最好的、最大的,但是对其中真正所需要的东西却并不懂。例如,北京古怪的建筑物就是这样产生的。

《现代物业》:很多人觉得央视新大楼不好清洁外立面。

林国桢:对。还有一例,上海的金贸大厦外立面非常漂亮,但是屋檐却很大。如何进行清洁呢?设计建造时只想到了外观好看,却没有想到应用中的问题。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明白“最好的和最管用的”;另一方面,年轻人只看到表面问题,很多内在的问题还不擅于处理,需进一步学习。

我们的IFMA峰会,以往全是老外演讲在中国做了哪些事,从今年开始,有很多中国人参与演讲,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开心。

《现代物业》:《现代物业》于6年前设置了设施管理专版,当时读者反馈太超前,脱离中国实际,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设施管理市场,这说明市场要成熟先要把理念建立起来。

林国桢:最重要的是让人们了解我们的行业是什么。公司的高层尤其要懂得这些。希望你们的杂志能采访不同国家中此行业的情况,以及中国在此行业中做得好的机构,以让更多的人知晓这一行业。

我们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关于设施管理的文章,提到建筑物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建筑物,员工在哪里办公?办公室如有问题员工怎样工作?没有电力,工厂如何生产?再如,年轻人喜欢旅游。旅游首先看到的就是建筑物,比如坐飞机到巴黎,首先看到的巴黎机场就是建筑物。而建筑物背后的支撑就是设施管理。无论是机场还是音乐厅,都是由我们来进行管理的,这一点让人十分振奋。所以我们首先要让年轻人看到那些很酷的建筑,让他们喜欢这些建筑,然后再让他们认识到,对于这些很酷的建筑,设施管理是如何重要。

我从事此行业已经50年,没有一天会感到无聊,因为每天都很有动力。例如,加拿大的冬天和北京一样冷,我管理的一座20多层的楼,冬日水管爆裂,漏水结冰,我马上派员工于24小时内全部修理完毕。在外国,有很多类似的危机情况,所以我们每一天、每一月的工作都不尽相同。同时,设施管理的经理人要涉猎广泛,虽然不需精通,但各方面都要懂得。

目前大学在课程设置上,设施管理源于建筑工程,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设施管理应当源于MBA。很多人在研究如何维修、设置空调等,但是并不懂经济和商业操作。但实际上,作为设施管理人员,如果暖气发生问题,我会找工程专家来解决问题,并不需要自己修理。但是经济和商业操作并不同,在这方面必须要学习,否则如何去向老板展示设施管理的工作绩效?老板看重的只是投资回报率,要改变他们的观念,就要懂得运营。因此,我认为,MBA来做这个行业最好。

《现代物业》: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设施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一个整合者,而不是具体的实施者,但是要理解雇主或上层的核心业务,找相应的专家来解决问题。

■ IFMA2018 中国峰会圆桌会议 :

设施管理行业人才养成(左三为林国桢)

林国桢:对。曾经有人说过,设施管理者如同乐队的指挥家,他不拉小提琴,但需要明白小提琴如何配合整体音乐。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需要知道暖气如何安装、电力系统如何运作,但须明白这些部分应当如何配合,才能给予安全舒适的工作场所。

在这一点上不能急躁。IFMA经过36年才推出ISO 41000,为全世界制定了标准,我们国家设施管理的历史才12年,还有很长的路。

《现代物业》:IFMA本身的思想是以美国为主导。但欧洲本土,例如法国和德国的设施管理企业经营的业务范围与美国企业也不太一样。

林国桢: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有好几个流派。我们不能将IFMA或BFMA的做法直接拿来。可以让它们先进来,让我们明白什么是设施管理标准,但最终一定要制定中国自己的标准。中国人与外国人无论从历史、文化背景还是思想、语言、行事方式上都不尽相同,所以不能拿外国标准直接使用,而是要参考其来建立具有“中国味道”的标准体系。

《现代物业》:您认为“中国味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哪一方面可以体现中国有本土化的服务特色,既符合设施管理的一般规律,又可体现出不同于国外的特色? 

林国桢:这个行业从哪里开始发展是一个基础。美国有美国的方式,中国有中国的方式。中国政府已经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规划设计,制定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机构能力条件指引》。

我们是根据国内的需求,从不同国家拿来好的东西。中国的发展比美国更好,比如科技进程,美国的科技要经过很多政府机构批准才可以用,但是在中国可以直接应用。这使得我们的发展比他们迅速,比如苹果支付现在才开始在美国普及,但微信支付在国内已经遍地开花。

在文化方面,我们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对老人很尊敬。美国人则讲究独立,年轻人12岁就去挣钱,对父母直呼其名。中国人的思想和外国人的思想不同,一方面是非常好的传承,但另一方面又是限制。我们注重礼节,但是同时又被礼节所限制。

《现代物业》:您的想法是我们还是要尊重传统文化,尤其是要基于人际交往中的基本的文化根基来做出我们自己的设施管理服务。

林国桢:例如,我们的长城是耗费了许多血泪筑造而成,如果在美国,这样的传承建筑,企业会投资形成一个机构去进行保护。而我们的很多古代建筑却没有被很好地保护,北京开发时,许多古建被拆除。我们中国有很多好的东西但是需要好好保存。

《现代物业》:现在国内发展设施管理,也是出于对未来的考虑。现存的传承建筑是否可以通过设施管理的努力来维护好?

林国桢:我个人认为,中国会做得很好。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批人能够将中国设施管理中的优秀内容进行提炼总结,让年轻人、社会、领导都能看到,使之明白这些内容对国家、企业、人民是有益的。如果有领导能够建立协会或机构,特别是大企业能够带动起来这方面的发展,中国的设施管理就会做得更好。从今年的峰会来看,这方面我们已经做得比较好了。

是时候让外国人聆听我们的观点了。他们的优点我们要学习,缺点我们也要借鉴,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要不间断地进行,否则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

《现代物业》:在您50多年的职业生涯当中,设施管理行业的发展理念发生过哪些重要的变化? 

■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是世界知名地标建筑。

支持这些知名建筑正常运转几十年的正是设施管理。

林国桢:最大的变化就是互联网、软件和计算机。我以前要手绘图,而不是用计算机绘制。我不懂得这方面,但我觉得它可以帮助我,于是我请懂得计算机的人来做这些事。软件发展迅速,以往要花费两三个月时间研究的内容,使用电脑软件可以马上统计出来,可以跟踪每天、每个月的数据,依此进行分析。另外,它也可以提供几套解决方案。但是选择哪一套则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做决策的还是人,而不是机器。

因此,我们要去学习,并保持好奇心。同时还要多读书,不但要读有关设施管理的书,还要读小说、古代文章、现代文章,国内、国外各个方面都要了解,涉猎越广越好。因为人的眼界是很窄的,读书可以使得眼光远大,否则就是井底之蛙。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平均每年会读50到60本书,我对此非常认同和欣赏。

公司的原则就是赚钱。我们从事设施管理,将设施管理做好就可以赚钱。我们的定位是:帮助公司赚钱,为人们提供安全的工作场所。

为什么设施管理很重要?因为我们是跟CEO站在一起,领导层要做什么,我就帮助做什么。常有人会质疑设施管理部门花钱的效果,事实上,我们花钱是在为公司做需要的事。我们的企业与其他企业完全不同,不仅是清洁洗手间、维修电灯和空调,而是要把公司环境做到最好,让公司可以安心地去经营。

《现代物业》:目前的困境是,不管是决策层、领导层,还是设施的使用人,总是抱怨写字楼不智能、服务不够好。向他们解释设施管理能做什么,他们也并不相信。

林国桢:设施管理从业者常常是在背后做事,却不宣示成果。由于十分忙碌,我们在问题出现时就会赶快解决,却没有告诉别人我们做了什么。例如,灯光有问题我们会马上去解决,但是往往大家都看不到,总是以为我们什么都没做而去抱怨。这和城市建设师一样,都不懂告诉人自己其实做得很好,也为公司省了很多钱。

国际设施管理协会中国(IFMA China)为本次采访提供了帮助

原载于《现代物业·设施管理》2018年10期

声明:

本文为《现代物业》杂志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微信号后台管理员或xdwy200175@126.com,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现代物业》杂志征订中,点击小程序订阅!

扫码免费用

源码支持二开

申请免费使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