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本才能高品质?

究其本质,品质靠的不是教条式的约定。市场有市场的衡量标准,业主有业主的评估尺度,企业要有企业的管理手段。

2017年4月,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就《南京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配套文件公开征求意见。此次配套文本共有两份:《南京市物业服务标准(草案)》和《南京市新建住宅物业管理项目承接查验标准(草案)》。值得关注的是,在征求意见的草案中,对住宅区的物业服务按指标分为五个等级,不同等级的物业服务有相应的服务标准,细化到了对保安岗位数量配置、工作时间、保安员年龄等方面。例如 “A级物业服务的标准:配置每个双岗门岗不少于8人、单岗门岗及监控每岗不少于4人;巡逻、应急等岗位按服务的建筑面积配置,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每0.8万平方米配置1人;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每1万平方米配置1人。保安人员中,45岁(含)以下的比例不少于60%”。类似的标准还包括保洁,包括保洁人数的配置、地面垃圾的滞留时间以及草坪修剪高度等,甚至还要求小区主入口、景点要保持一年四季有花,每年不少于4次花卉布置等。

不难看出,该草案的出发点就是:高品质的服务需要付出高成本。因为无论是充足的人员配置、年轻化的保安队伍,还是对于草坪高度与垃圾滞留时间规定等,都需要以高成本为代价。


高成本就一定高品质吗?

且不说高品质的服务是否能匹配相应的收费标准,仅就物业服务品质而言,高标准的人数配置是否就一定能带来高品质的服务?

曾经红火一时的网络电商品牌“凡客诚品”,最辉煌的时候宣称销售规模达到20亿元,曾预期目标超过1,000亿元,结果6年时间不到就已“跌下神坛”。而总结凡客失败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热闹的公司,臃肿的团队,每一天都在烧钱中度过”。扩张增编,带来越发迟缓的工作效率。类似的还有拉手网,成立仅一年时间交易总额近10亿元,快速扩张之下,两年内员工规模暴增至6,000人,导致拉手网一度陷入内耗,最终也悄声落幕。

过度注重架构,一味增加人员,未必会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品质,还可能增加企业的内耗,降低管理效率,甚至拖垮企业。相反,在一些情况下,要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品质,要减少岗位编制,简化人员架构。

例如,深圳某物管公司在异地管理一个超大型住宅项目,其规模超过150万平方米,居住人口超过5万人,该住宅项目又分为5个相对独立的园区,相继开发完成。该物管公司从第一个园区开始,陆续接管了全部5个园区。在接管第一个园区时,该物管公司设立了项目物业服务中心,人员编制达108人,基本满足现场的需求。而随着第二、三个小区陆续接管,按照第一个园区的组织架构,5个园区全部接管后,人员编制将要达到540人;更重要的是会产生5个项目经理,内部管理也将产生5套管理班子。这样的架构下,不但人力成本大幅增加,一旦某个园区发生紧急事件,其他园区很难做到第一时间响应与配合。同时,各个园区之间也很难达到协调与统一。尽管人员配置充足,但臃肿的管理架构,反而降低了管理效率,影响了服务品质。因此,该物管公司迅速调整了组织架构,统一采取大区管理模式,将管理架构精简为一套管理班子,并将保安、保洁、绿化、工程等一线人员进行了精减与整合,将5个园区整体人员编制降低至490人。每个园区之间都能够形成联动,减编同时,大幅提高了管理效率。

岗位配置不在于人数的多与少,而在于是否适合项目的管理需求,是否能够满足提高效率、提升品质的实际需求。


人VS人工智能

我们看到科技力量已不容忽视,无人机、3D打印房屋、智能机器人、智能安防……人工智能技术已逐渐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利器。2016年,富士康就将昆山工厂的工人数量从11万人减少到了5万人,全面采用机器人取代。由此引发连锁效应:多达600家企业表示计划引进机器工人,以昆山共计4,800家台湾企业为例,如果机器人替代人力计划进展顺利,将会减少250万的工人编制。

事实上,物管公司通过采取高科技手段、智能化设备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人员编制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例如,车辆自动识别道闸、自动交费机与交费App、无人机巡逻、安防机器人、各式自动清扫机等智能化设备,都在节省了人力的同时,提高了管理效率。随着安防机器人的研发成熟与应用,未来保安也极有可能被机器人所替代。

微软今年举办的开发者大会就推出一款针对安防监控的黑科技——“AI for workplace safety”(用AI保障工作场所安全)。这款设备能够结合监控摄像机、云服务和AI技术,对工作场所里发生的每一个事件、每一样物件、每一个人进行监控。假设在某处角落,一个装有化学原料的桶被人无意弄倒,如果没人及时发现,就很可能会引发严重事故。而AI监控,就会将这个事件用摄像头及时地捕捉下来,通过云即时发送给相关负责人,负责人就能立刻做出相应的反应。这项技术如果应用于物业管理,将能够大大提高物管公司在项目管理上的监控功效,充分减少因人力安防盲区造成的风险与隐患。

越来越多的住宅项目积极引进各种智能化设备,在没有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满足业主更多需求,提升了服务品质。例如,智能售菜机、自助洗车机、自助洗衣柜等。在银川、南通等一些小区的大门,还安装了刷脸门禁,保安只要坐在值班室,盯着智能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就能够实时了解进入小区的人员情况。陌生人来访,也会在系统上及时发出提示信息。


服务品质靠的是管理,管理是个技术活

任正非在人工智能应用GTS研讨会上说:“华为在业务扩张中,人员不按线性扩张就成功了。实现低成本高质量,才是最后的赢家。”而实现低成本高质量,靠的既不是加人也不是减人,而是管理。无论是对管理架构的优化,还是对人工智能的应用,物业管理企业需要的是充分的调研、科学的测算、合理的应用、定期的评测。完成这一切,靠的都是管理手段。

究其本质,品质靠的不是教条式的约定。餐厅的饭菜好吃自然有客户捧场,餐厅的饭菜难吃,厨师再年轻、再多也枉然。市场有市场的衡量标准,业主有业主的评估尺度,企业要有企业的管理手段。



声明:

本文为《现代物业》杂志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微信号后台管理员或xdwy200175@126.com,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扫码免费用

源码支持二开

申请免费使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