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高雄大学大门,在右前方即可看到矗立在小坡上的图书馆,不仅学生使用便利,对于社区民众也很容易辨识,自然地扮演社会服务的角色,也形成大学的入口形象。
■ 高雄大学入口与图书信息馆
高雄大学地处高雄市最北端,居高雄都会区往北发展轴线上,所在地属于楠梓区蓝田里、中兴里与中和里等三个里,邻近地区并无足以提供附近居民精神食粮所需之文教机构。图书馆即是以可同时满足邻近社区需求为前提进行设计。大楼于2003年2月完工,7月搬迁,并于同年8月1日正式开放启用,为高雄大学教职员、学生提供崭新的全方位图书信息服务。建筑造价,经分类成建筑物、水电、空调与景观等项目,总造价为新台币4亿元,其中又以建筑物比例72%为最高。建筑物的外墙有干式灰色系花岗岩、红砖色系二丁挂凸型砖、灰色系玻璃马赛克、灰色系碎花岗岩涂装、造型氟碳烤漆铝板、造型遮阳板。门窗采用灰色系铝帷幕窗、氟碳烤漆铝门。室内的材料入口采用磨石子地砖与花岗岩。配合高雄大学绿色大学的永续发展策略,颜色多为低调的灰和砖色,使用符合在地性的材料。
大楼之空间规划为地上六层、地下二层,总楼板面积为32,534.14平方米。地下二层为停车空间;一楼为电算中心、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远距教学教室,二楼为国际会议厅可举办容纳200人的活动,二楼至四楼为图书馆空间,五楼与六楼为宅创空间与研究中心。也因为其兼具图书馆与信息教学的功能,建筑物的正式名称为“图书信息馆”,为全台第一所将图书馆及电算中心结合为一的学校建筑。
■ 2011 年 3 月图书信息馆二楼中庭油漆补修
作为图书馆使用的范围主要为大楼的二楼至四楼。二楼规划为服务柜台、参考书区、新书展示区、阅报区、检索区、阅读区、小册子区及办公室。三楼规划为期刊区、视听欣赏区、讨论室;四楼规划为书库区、研究小间、讨论室。全馆规划可容馆藏量40万册、阅览座位约 1,000席。自2004年起各项图书及信息设施皆已渐趋完备,各类图书馆藏量亦随着教育部门每年各项计划经费之挹注而不断成长。图书馆服务不仅提供传统的图书借阅及参考咨询等服务,亦朝向结合数字化、网络化及多媒体化的多元化方向发展。高雄大学图书信息馆结合图书馆、电子计算机中心及多媒体视听中心等资源,提供全校师生图书、期刊、网际网络、校务系统等全方位及整合性的服务,以期能更贴近各项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学习及e化之需求。此外,提供偏远地区孩童的数字学习系统,关怀弱势。
图书信息馆于2003年完工。搜集截至2016年6月图资大楼建筑维修工程资料全部87笔。依据建筑修缮部位性质,将修缮类别区分为六类:(1)屋顶;(2)外墙;(3)室内地板;(4)给排水设备;(5)户外地板;(6)外部铺面,再分类统计维修次数与费用。上述(2)外墙内容包括装饰与帷幕墙、墙面、开口部门窗及轻隔间等三大项目。在分类六项中,维修费用前三高者为:外墙(29%)、给排水设备(26%)及室内地板(23%)。
外墙修缮比例的分配最高为装饰及帷幕墙,其次为开口部门窗与室内墙面。装饰与幕墙的项目里又以2011年发生的窗户漏水补修为最高金额;2012年窗户贴隔热纸为次。外墙修缮项目发现几乎全是室内外墙面油漆的补修,最早的补漆记录是在2007年,也就是大楼完工使用后4年,之后每年皆于大楼内不同处施作墙壁补油漆。公共建筑往往在设计与建设初期投注大量资金,但是完工之后却无法得到适当的修缮经费,高雄大学的图书信息馆亦是如此。学校经费有限无法在建筑物发生损坏时立即修缮,所以大多累积到一定损坏程度后统一修缮,修缮周期几乎都是一年一次。
给排水设备修缮几乎都是渗水的改善。此项目里以2011年发生的渗水改善、于6F加装不锈钢板与钻孔连接户外配管工程为最高金额;2011年改善1F教室大厅天花板漏水工程为次。
■ 2015 年 5 月国际会议厅舞台地板补修
从时间上来看,最早的维修记录时间为2007年9月4日,修缮项目为图资大楼二楼室内地板,工程内容为地毯更换。费用最高的修缮项目同样是室内地板,工程内容为国际会议厅舞台地板整修。
累计至2016年中,修缮总金额约为新台币200万元,为建物造价之0.45%。历年的修缮费用以2011年维修金额为最高,累计达新台币57万元,原因是受到2011年9月发生的强烈台风凡那比所影响。2011年为开馆15年间维修次数及金额皆最高的一年,修缮项目包含外墙、给排水设备、室内地板与户外地板,费用最高的依次为室内地板整修、给排水设备渗水工程以及给排水设备的漏水工程。修缮项目17项里共有8项与渗漏水处理工程有关。
图书馆建筑物之缺陷例如渗漏水、门窗损坏、地板装修材料损耗等问题影响了使用者的安全。外墙渗水、涂料脱落、木地板受损等问题出现多次,属于维护重点。近年来全球暖化、气候异常日趋严重,既有的设计规划方式恐怕已经不能符合气候变迁下的需求。为符合更好的使用质量,建筑材料的开发、耐风雨与耐久性的试验更显重要,而未来的图书馆设计与施工应把天灾所造成的影响考量进去,才能让学校公共建筑发挥功效,打造韧性城市下的新建筑。
(原载于《现代物业》2018年11期,《大学图书馆建筑管理维护》,作者:廖硃岑)
大浪淘沙拾明珠
——《现代物业》特别案例回顾(二十三)
文/本刊编辑部
原载于《现代物业》下旬刊2023年10期/总第613期
时光荏苒,中国物业管理走过了40年,今日的行业成就已为人瞩目,物业管理已被中央置于新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民法典》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与物业服务明确纳入最高民事法律,物业管理毋庸置疑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自2002年7月正式创刊以来,《现代物业》杂志始终如一地打造物业管理在高度、深度、广度和速度方面的优势专业传播平台,如今迎来创刊20年!20年来不辍地报道与研究,《现代物业》杂志全景式记载了中国物业管理的发展历程,其中包含着大量轰动全社会的热点事件,以及在当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个案介绍与剖析。如果说,40年中国物业管理发展史犹如一条长长的河流,20年《现代物业》犹如这河流中一叶扁舟,那么,一个又一个精彩经典的行业事件或案例,就是那岸边明亮的珍珠,在历史中闪烁出耀目的光芒,时刻向人们提示着过去,昭示着未来。
本期继续回顾2018年-2019年发表的部分精选案例。
声明:
本文为《现代物业》杂志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微信号后台管理员或xdwy200175@126.com,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现代物业》杂志征订中,点击小程序订阅!
扫码咨询与免费使用
申请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