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中心广场”(简称“苏州中心”)包括7栋高层塔楼和两个群楼,包括大型商场、写字楼、酒店、公寓各业态,总体建筑面积为113万平方米,投资150亿元,2017年11月整体开业。
苏州中心开创了很多苏州第一、全国惟一,在苏州建城史上都有突破,如今已经成为苏州市的地标。这里有苏州最大的地下商业及设施空间(25万平方米)、华东最大的购物中心(35万平方米)和全国最大的集中能源中心,屋顶的空中生态公园(6万平方米)可以直接连接到5A级金鸡湖景区。
苏州中心总共有1,000余个商户和4,671个停车位,每天3.6万车次,截至2018年最高客流人次达68万(2018年2月17日),同时间点同时在场人数最高为81,385人(2018年2月17日20:00)。
在苏州中心开业之前,运营管理团队曾去公安局报备开业典礼方案,但被回复说方案不会通过,因为在苏州历史上没有超过30万人的大型集会,公安力量也没有应对30万人同时在一个地点的经验,因而建议控制人员数量。但是,作为一个大型商场,需要人流来撑起这1,000多个商户的巨大体量。
苏州中心共有4个业态和一个6万平方米的景观,每天要面对着诸多部门,却只有5个这方面的管理人员。依靠传统方式对接、协调,每天都要到不同的部门开会、沟通,人员精力难以达到。增加人员是不可能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苏州中心的管理体系非常复杂,相关现场管理单位就有13家。仅公安部门就有10个专业条线来与中心对接,包括内保大队、国保大队、治安大队、特勤大队、交警大队、水上派出所、湖西派出所、轨交分局、网监大队、反恐办。另外,设备管理的安监部门、城市管理的城管部门等也都是运营管理团队每天要面对的,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现场营业停止,这也是很实际的问题。
苏州中心项目集中了全球众多的优秀管理公司,如万豪的W酒店、凯德商用、绿城物业、第一太平戴维斯等,但是缺少一个统一的关口性的信息管理协调部门。各个区域、业态每天发生的事,无法做到集中了解。例如,今天商场汇报有30万人流量,酒店汇报有5万人流量,写字楼则汇报有2万人流量……这些数据是否有重复、冗余却无法进行判断。
综上,运营管理团队明白必须要采取一个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重大管理问题。此项措施的核心就是“心云”。“心云”即苏州中心物联网管理平台,要利用这个平台,将公安管理、设备管理、区域管理均未经历过的问题全部解决。
为了搭建平台做了很多工作,到全国各地去寻访同行、服务供应商,希望能找到一个平台帮助整体解决这些问题。在观摩了许多标杆项目,进行调研、交流后发现,很多平台十分强大,技术软件也很优秀,但是无法解决苏州中心的问题,因为这不只是单一的物业管理企业或商业管理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苏州中心项目中包括两条市政道路以及市民广场,所以其中还包含社会综合治理、城市管理等问题。很多平台都是单独为物业管理企业、外包商、政府部门使用,没有兼顾三方面需求的平台。没有一个平台可以马上适应苏州中心,即便买来也不能即刻使用。有的软件系统展示十分华丽,但却仅有前端数据展示,后台应用并不符合现场管理部门的需求。最终,只能自己进行平台开发。
开发的第一步是进行需求调研。团队在三个月中对每一个相关单位进行了走访,开会研讨其需求并记录形成会议纪要。将所有相关单位的需求和要求进行整合之后,最终得出了六个主要的需求点:一、相关信息要实时获取、传递和展示;二、数据可以作为管理辅助工具使用,而非简单地展示;三、数据要形成可视化的预案,现场人员不需要通过后台管理的复杂制度再去反应,遇到问题根据可视化的预案可以马上解决;四、指挥和信息必须同步,不能在信息出现后再转至其他指挥系统而降低效率;五、各部门单位之间的数据必须共享,因为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应一定是错误或片面的;六、此平台的数据、管理程序具备可持续性,频繁更换对于管理而言是巨大的弊端。总结三个要点:一、数据互联互通、数据展示;二、智能服务;三、拓展与持续性发展。所有调研内容总共撰写了14份技术文档,包括系统梳理、调研资料整理,作为前期工作的基本材料。
有很多信息化工作看起来很华丽,但在实践中甚至连基础的网络、系统节点都未通。为防止这种情况,团队将所有的系统节点、点位进行了全盘梳理,发现了很多问题,如:视频无存储及无人脸比对功能、侧方位区域停车无具体数据、无法长期监测数据准确性、部分工程还在建设中无法全覆盖等。
之后,又将整理完毕的数据与苏州市公安局和园区大数据中心进行对接。苏州中心的系统数据、人脸比对数据、视频数据等,全部与苏州市110指挥中心、交通指挥中心实现了实时连接。这些数据接口和相关职能部门对接后,全部测试成功。
所有数据通畅之后,使用管理工具将之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即“心云”平台。它汇总了苏州中心智能化系统九大模块,将视频监控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客流分析系统、机电设备监测系统、停车场监测系统、电梯监测系统、消防CRT系统等集中在“心云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基本上满足了苏州中心的日常管理、人员安全、协调、信息等各类要求。
九大模块的结合益处颇多,它将原本分割的数据放置在同一平台上,可以衍生很多新的应用。例如,原本在设备平台上单纯地看一个数据,只能在设备上花心思、动脑筋。当设备平台与客流平台相结合、停车场系统与视频监控相结合,这些数据与数据之间就可以开发出很多新的应用。
“心云”平台为开放式的数据和应用平台,可以向任何软件开放,也可以进行任何软件的调整。平台的核心技术要点为“一套网络架构、三大引擎、十个功能点、八项核心技术”(图1)。
■ 苏州中心“心云”平台监控系统与苏州警务对接
204个人脸识别探头可以实时捕捉进入中心任何区域的面部信息,经过公安局数据比对,一旦识别出涉控人员,公安部门会进行后台处理,属地派出所和警力到现场进行处理。
传统人脸识别系统很容易被发现。苏州中心的人脸识别技术是将原来应用的球基、云台,接入人脸识别平台,涉控人员会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被捕捉到信息。系统根据其行为预测其是否具有犯罪动机,然后进行控制和监管。面对影响公共安全的情况,还是要借助于国家的执法机关,苏州中心只是向之提供前端传感器的数据,由执法机关进行比对。
物业服务与国家的公共安全执法是有明确的界限的。苏州中心自身运用更多的是类似与腾讯合作的LBS之类的系统,仅捕捉这些群系统采集完的统计数据,如区域里人流密度大小、在某一个点位上卡口人数是否超过安全管理的极限等,对应这些数据进行判断。商业应用上也只是收集群数据,如商户的客流人数,但不会具体定位到某一个人。
“心云”的本质并非要增加硬件,而是做成一个平台,将原来所有硬件的传感器通过数据接口,转化、结合到此平台上。所有硬件包括传感器、设备都由原来的系统自带,因而搭建成本非常低。平台和数据转化是惟一的额外成本。
在未来,所有“心云”新功能的实现均不需增加新的数据,传统上所有的数据都会用于新的软件系统。因为数据已经建立起来,只要有新的软件接驳到平台上,就是新的应用。
(原载于《现代物业》2018年11期,《心云平台——苏州中心物联网运用实践》,作者:张烜)
大浪淘沙拾明珠
——《现代物业》特别案例回顾(二十二)
文/本刊编辑部
原载于《现代物业》下旬刊2023年9期/总第610期
时光荏苒,中国物业管理走过了40年,今日的行业成就已为人瞩目,物业管理已被中央置于新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民法典》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与物业服务明确纳入最高民事法律,物业管理毋庸置疑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自2002年7月正式创刊以来,《现代物业》杂志始终如一地打造物业管理在高度、深度、广度和速度方面的优势专业传播平台,如今迎来创刊20年!20年来不辍地报道与研究,《现代物业》杂志全景式记载了中国物业管理的发展历程,其中包含着大量轰动全社会的热点事件,以及在当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个案介绍与剖析。如果说,40年中国物业管理发展史犹如一条长长的河流,20年《现代物业》犹如这河流中一叶扁舟,那么,一个又一个精彩经典的行业事件或案例,就是那岸边明亮的珍珠,在历史中闪烁出耀目的光芒,时刻向人们提示着过去,昭示着未来。
本期继续回顾2018年发表的部分精选案例。
声明:
本文为《现代物业》杂志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微信号后台管理员或xdwy200175@126.com,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现代物业》杂志征订中,点击小程序订阅!
扫码咨询与免费使用
申请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