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接触日本物业与设施管理

■ 凤凰传媒中心外景

凤凰传媒中心项目建筑面积为6.5万平方米。2012年,戴德梁行接下此项目,彼时已经竣工,当时采用较传统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并未应用太多科技手段。

2016年,由于戴德梁行已经开始使用“1设施”工具,所以也将其中一些工具应用到凤凰传媒中心的维护系统中。但在此过程中发现,员工有时并不使用工具,比如不开具工单而直接完成工作,这样就无法收集到所需要的数据。

于是2018年开始尝试加入物联网设备并连接“1设施”,使物联网与工单管理系统联动。在凤凰中心安置了80余个重点设备传感器点位。这些点位监测主要包括:环境参数,包括区域性的温湿度、室内空气质量数据;设备的运行状态(电梯、空调);有针对性的数据收集(洗手间使用率)和风险数据收集(消防、水位)。

例如,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房间进行实时环境参数监测。温度是否适宜,原本都是使用人告知秘书,再由秘书与设施管理人员沟通,解决问题可能需要一小时。通过物联网监测,当温度尚未达到能让人有热感时就已经为系统所知晓,并自动发送工单,问题解决点会提前一个小时。因而,以往常被投诉、亟须解决的问题,就需要事先有针对性地收集数据,然后和工单管理系统对接。

再如,以往会派工作人员去主要的机房查看其中状况,并将出水温度、回水温度、噪音等数据抄下来。这些数据最终要报给工程秘书,工程师发现其中有问题就会直接解决,或写出由其他人解决的工单。但如果查看并没有问题,那工作人员收集的数据就是无用的。而且,由工作人员去进行查看、收集,实际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走路上,而不是真正的工作中。现今,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来进行远程收集,不用再派工作人员。数据收集的频率大大提高,以往人工为一天两次,现在通过物联网收集最频繁的是15秒一次。不过,如此频繁的收集并无必要,因为数据量多的同时问题也多,对于系统和硬件的要求也会非常高。同时,数据记录可以自动生成,不需工程秘书重新整理。

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可以与工单联动。对收集到的数据设定了安全范围,比如出水温度设定为不应该高于某一项值。以往人工收集数据,发现这个温度高于设定数据,就会给出纸制的工单,然后流程开始运作。现在工单与物联网是联动的,收集到异常数据时会自动生产工单,中间几乎没有时间消耗,并且也不需要人去考虑是否需要开工单和交给谁的问题。用系统替代这些工作,提高了其时效性。

物联网、传感器其实很早就投入到应用中,但往往只能发出警告,由于没有与流程联动,问题有时会得不到解决。因此,物联网与工单联动很有必要,同时后台还需要有人管理与跟踪,才能达成闭环的效果。凤凰传媒中心的系统可以做到工单联动,出现问题后,在发出警告的同时还会和视频联动,针对重要机房、点位,采集前5秒与后5秒的视频,加入到工单一起传送给工作人员,以便更好地观察、判断问题所在。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了人工巡检,但是可以降低频率,以往是一天1-2次,以后可以2-3天进行一次,去补充物联网的不足之处。使用物联网之后,可以提高工资,用更优秀的人员去完成工作以补充机械的不足,既提高了可靠性,也降低了人员成本,更重要的是完成了从收集数据到处理问题的闭环。

能源管理不只是改造,而应当是一个流程化的工作。以往每月抄一次表,通过各月的数据看能耗趋势,虽然可以看到每月的能耗情况,但是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却并不知道,当然也没能做到节省能耗。其实能源管理是一个运营的标准操作流程,数据可以详细到分、秒,更多、更细、更实时的数据可以作为参考。如发现问题(数据超出既定范围),直接发送工单跟进,及时解决问题,避免在一个月后抄表时才发现。

按需安排工作。例如,洗手间的保洁频次应当与人流量挂钩。曾经有人建议每个马桶、小便器都要安放一个传感器,其实并无必要,每个洗手间只需安放一个传感器,看一天有多少人使用即可。根据数据发现,有些卫生间没有人用,有些则用得多,有些地方男厕使用率高,有些地方女厕使用率高。这样就可以按照使用频次,考虑定一个使用量作为触发工单的指标,按需指派保洁工作,可以避免工作分配不均,浪费资源。

凤凰传媒中心是一座异形建筑,很像一个玻璃壳。能耗对凤凰传媒中心而言在一开始就是很大的挑战。两栋楼为楼中楼,类似温室,由于热气往上升,到最高点难以散发,因而位于最顶层的活动区温度长期偏高。中心原本是利用此区域举办一些对外活动,但每次都要提前12个小时将空调全部打开以降低温度,所以能耗极高。但这并非智能化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开始没有把空调系统调试到位。这在国内是很普遍的现象。按照设计院的要求建造,竣工后并未进行很好的调试就交付使用,认为物业管理有能力去调试,但实际上专业的机电工程专家才是有相应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最终还要找专家去解决。

(原载于《现代物业》2018年11期,《建筑物联网应用:北京凤凰传媒中心案例分享》,作者:江耀权)

大浪淘沙拾明珠

——《现代物业》特别案例回顾(二十二)

文/本刊编辑部

原载于《现代物业》下旬刊2023年9期/总第610期


时光荏苒,中国物业管理走过了40年,今日的行业成就已为人瞩目,物业管理已被中央置于新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民法典》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与物业服务明确纳入最高民事法律,物业管理毋庸置疑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自2002年7月正式创刊以来,《现代物业》杂志始终如一地打造物业管理在高度、深度、广度和速度方面的优势专业传播平台,如今迎来创刊20年!20年来不辍地报道与研究,《现代物业》杂志全景式记载了中国物业管理的发展历程,其中包含着大量轰动全社会的热点事件,以及在当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个案介绍与剖析。如果说,40年中国物业管理发展史犹如一条长长的河流,20年《现代物业》犹如这河流中一叶扁舟,那么,一个又一个精彩经典的行业事件或案例,就是那岸边明亮的珍珠,在历史中闪烁出耀目的光芒,时刻向人们提示着过去,昭示着未来。

本期继续回顾2018年发表的部分精选案例。

声明:

本文为《现代物业》杂志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微信号后台管理员或xdwy200175@126.com,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现代物业》杂志征订中,点击小程序订阅!

扫码免费用

源码支持二开

申请免费使用

在线咨询